企业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选人用人之道

  “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,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”。这句话说明了识才的重要性。用才必先识才,识才是为了更好地用才。企业不但要有人,而且要有高人,否则就成为“止业”。其实,企业诸多产品、价格、渠道、服务等方面出现的问题,实则都是人的问题,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还是要先找对人!


  联想集团有个战略叫:搭班子,带队伍,定战略。前面两个都是关于人的,事实上,战略也是人定的,并且是由于执行层面的人来推动。所以公司运营的结果最终都得从如何选人,用人,育人,留人方面思考。随着这些年社会的发展变化,劳动力结构偏年轻化,学历更高,生长环境更优越,经济环境复杂后,企业遭遇的问题比以往都更具挑战性。


  企业经营的本质是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而这个过程一定是人将资源整合的一个过程。在用人这个问题上,众说纷纭,其实如何用人这个问题是动态的,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,不同的员工,用的方法都会有区别,很多观念是必须不断地更新以符合公司发展用人的需求。比如: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,会发现人很难招?有的人能力不行,有的人待遇要求比较高,有的人看的行用时就是不好使,其实,如果放弃挑剔的心态去招人的时候我们才能发现优秀的人才。


  新员工到公司后开始是需要适应环境的,很多员工的离职是在企业前2个月就决定的。很多公司是找来人就让人上岗,结果没有专业培训,越用越觉得不合适。有的公司是干脆连内部的流程和制度都没有,人来了都不知道干什么?怎么干。这样导致人的能力无法正常发挥。优秀企业是用三流的人做一流的事,而不是一流的人做三流的事。比如麦当劳,肯德基这样的企业,具备强大的培训与复制能力,无论什么样的人在他们那里培训几天马上可以胜任工作岗位。而很多公司的岗位换了很多人都没有人合适,那么有可能是岗位的设置就出现了问题。


  优秀的人才往往天生具备一定的素质,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就要做好岗位的分析,这个人是找来做什么?应该具备哪些素质?如果做好了可以继续往哪方面发展?但实际上很多企业往往教条于人员的待遇,对人的内在素质要求不高。甚至企业的管理人员本身对人的问题就存在偏见。


  有的企业认为员工就是成本,所以总是跟员工斤斤计较,结果可想而知,要么无法经营下去,要么人才流失,业务下滑。有的企业负责人看人的时候总是注意表层,什么员工形象好就是好员工,员工打小报告就是忠诚负责任,员工加班就是敬业等一些非常传统的人事观念。表面上看这些是合理的,其实,这也都是过时的,现在的观念认为时间长短不代表忠诚,有可能他在别的地方无立足之地,在你这里没事。


  一个三年给企业创造3万价值的人,和一个月给企业创造3万元价值的人,如果认为第一个忠诚,那么企业就会有很多这种“无能之辈”;一个人偶尔加班可以理解为工作强度短期大,负责任,但是天天加班一定是学习能力,沟通能力,统筹能力有问题,计划能力,协调能力和自我提升不足才会这样,否则,为什么不可以提前呢?这就好比考试,最后交卷就是负责任,好学生吗?其实看结果就好了,能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不加班的才是好员工,这样员工就会崇尚高效,少些在老板面前“作秀”的机会。


  看人问题的时候不能都把问题放到对方身上,就像审犯人一样的心态是不好的,也不能有急功近利的心态,人家来了必须马上就干出什么结果。因为这样看的时候本身对于新人不公平,很多事情都需要协调与适应,很多时候公司内部流程,制度和文化就有问题,需要从根本上去考虑问题。


  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人。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观念束缚着我们,比如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,事实呢,老板往往边用边疑,而且不放权,这种不信任的文化,别人一定有所感觉在,这时候一些亲信往往也很挑剔新人,一怕威胁自己位置,二是狭隘的负责任的心态,害怕承担责任的心态。其实人都是被欣赏出来,相信出来的,如果企业里总是存在不可信的员工,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个人,而在于企业的用人管理制度环节上。好的制度让坏人变好人,坏的制度让好人变坏人,不要把员工当成工具和成本,高层并非要高高在上,更要俯下身子,为公司创造财富的员工,给予服务和支持。如此,企业的优秀人才会越来越多。


  企业在用人的时候一定要有业绩标准,不要无端的设立很多道德标准。除非企业有明确的文化价值观,或相关的制度。否则,不要对人求全责备,比如员工业绩好了不允许小骄傲一下,不要说员工太强势了;员工为了计算业绩跟公司认真计算提成,千万别认定员工格局不够,心胸狭小。如果这样的话企业最后一定是很平庸的。企业必须可以包容优秀的人才,其实越有才的人越有个性,思想越多,当然要及时制止一些不好的思想在企业内传播,但是绝对不要转化成为公司政治。优秀的可以创造业绩的人走后,留一帮听话的企业也终将出现问题。


https://cehuajie.cn

策划界所有内容禁止非法转载和使用!!!

Copyright © Cehuajie.cn
微信公众号